「本文来源: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肖艳青
在当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上市公司定增也变得慎之又慎。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26日,今年以来A股超家上市公司发布终止定增事项的相关公告。12月份以来,共有11家上市公司宣告终止定增计划。这一桩桩被终止的定增背后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提高定增成功率?
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定增应谨慎考虑其定增目的和公司发展定位的匹配性,并充分考虑当前市场的投资情绪。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提高自身的净资产收益率、适当提高发行价折价率、参与新型热点行业投资、引入大股东参与定增以提供背书等方式,来提高定增的成功率。”
多重原因导致定增终止
上市公司主动要求终止定向增发项目的原因多种多样,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导致定增被终止的原因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如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募投项目发生变化、发行股份购收购标情况有变、12个月有限期届满以及其他特殊状况等原因。
具体来看,“市场环境变化”是上市公司终止定增的主要原因,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约家上市公司因此终止定向增发。
以聆达股份为例,公司年定增申请早已被深交所受理,9月6日公司公告宣布因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并综合考虑公司实际情况、融资环境等因素终止上述定增事项。超华科技也因内外部环境变化终止年定增事项。
也有多家上市公司发行股份并购资产因双方难以达成一致或变更支付方式而终止定增,如江苏雷利、华信新材等均因与交易对方就部分核心条款未能达成一致意见而终止定增。科隆股份则为提升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终止年定增事项改为现金方式收购资产。
此外,“定增项目已经发生改变”也是终止定向增发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红星发展1月22日公告,当前年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大多已完工,继续推进公司年度定增已不再符合实际情况,决定终止此次定增事项。
今年以来有部分公司表示“有效期即将届满”而终止定增。如先锋电子11月30日公告,证监会批复12个月有效期即将届满,资本市场环境、融资时机等因素发生了诸多变化为由终止年定增计划。
除了上市公司主动终止重组外,还有部分公司因为重组预案不过关而被迫终止重组。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有的因主承销券商单方面喊停,有的因增发价格高于股价,有的因年报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意见,还有的因未通过监管部门审核,有的因监管部门多次问询长时间滞留审核阶段最终终止定增事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影响定增成功的因素主要有:其一、市场流动性因素。当前我国注册制下,IPO新股发行常态化,二级市场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