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内的债券投资者来说,信用评级是绕不开的东西。今天我们就国内债券评级给大家普及一下债券评级的相关知识。
国内的评级机构可以从付费方式上,分为发行人付费和投资人付费两种评级模式。而发行人付费的评级公司又可以分为国外评级机构和国内评级机构,投资人付费也可以分为第三方评级和托管机构隐含评级两种,我们分别来说一下。
发行人付费评级
国内债券市场发行人评级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年1号令发布的《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工具管理办法》,规定自年4月15日起,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应由在中国境内注册且具备债券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年1月15日公布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规定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委托具有从事证业务资格的资信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
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证监会联合发布《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依此对该办法实施前已经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的机构和新设立的信用评级机构办理备案。截至年8月,国内已备案评级公司59家。
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有两家外资评级机构,分别是年5月进入中国的惠誉评级、年1月进入中国的标普评级,这意味着全球三大评级公司已经有两家进入中国市场。
而国内的评级公司,尽管数量众多,但是经过多年市场优化,已经形成了几家主要的评级公司,分别是中诚信评级、联合资信、新世纪评级、大公国际、东方金诚、中证鹏元等六大评级公司,这六家占据国内评级市场份额的接近%。
尽管评级公司在评级过程中承诺勤勉尽责,但是发行人付费评级仍然是评级公司主流的盈利模式,这就意味着评级公司是发行人的乙方。而发行人出于降低融资成本的需求,天然的也想提高自身外部评级,所以国内评级公司的评级虚高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在一段时间内,主体AAA的违约率甚至远远高于AA,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评级公司失去了公允性。
评级公司的评级质量和区分度、评级公司内部控制和评级独立性都需要加强和完善。
很多人会说,让国际评级机构进来可能会倒逼国内评级机构脱水,但是这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发行人的评级机构选择问题。
如果发行人同时发行境内债和境外债,很多内资评级机构的评级是AAA,但是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可能只有BBB,这一里一外的巨大差距,使得发行人很难在境内发行债券时选择外资评级机构。
所以最后的结果,要么是外资评级机构坚持原来标准然后水土不服没有业务,要么就是降低姿态入乡随俗提高发行人外部评级,但是不管怎样,在中国最终混的很好的外资金融机构几乎没有。
外资商业银行、外资券商、外资保险公司都没有撼动中资金融机构的统治地位,所以外资评级机构改变国内评级业现状的可能性也很小。
而且,年监管机构可能把评级行业游戏规则直接修改。
年2月26日,证监会发布修订版的《公司债券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对于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删除了办法原“第十九条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应当委托具有从事证业务资格的资信评级机构进行信用评级”规定。
根据证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