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证券市场重启历程中的统战元素政协头条

中国证券市场重启的最重要标志——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是浦东开发开放中的一个大动作。它的萌芽、初创和发展,是中国经济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也是浦东开发开放宝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统战工作和统战人物,功不可没。此间一些人物事件、史实细节中的统战元素,颇值得回顾和梳理。

老工商业者启蒙支持股市破冰者

年11月,飞乐音响公司公开发行股票

推出新中国第一股“小飞乐”的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任总经理秦其斌曾回忆,当年正是受到“爱建”老工商业者的启发,才想到了搞股份制。当时,长宁区工商联曾组织过一次会议,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的老工商业者介绍集资筹建公司的事情。参会的秦其斌获得启发,并在会上结识了这些“老法师”。他当时已有一定的股份制知识储备,便提出效仿“爱建”实行股份制的构想,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向企业内部职工发行股票筹集一部分资金,把职工的利益和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一举两得。

年11月18日,“飞乐音响”以每股50元的价格发行了1万股股票,其中35%由法人认购,65%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一天售罄。此前,秦其斌等人怕股票这一“新生事物”发行遭到冷遇,同时也出于“找个把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来购股”的目的,曾登门拜访荣漱仁。没想到,荣漱仁一开口就要1万股,即50万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后来,厂方特地上门,把股票送到高安路荣家。

年11月14日,邓小平赠送给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凡尔霖一张“小飞乐”股票,使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历史事件。

当朱镕基宣布将于年12月成立上证所时,仅剩下半年多时间,可证交所还没有影子。为此,交易所筹备人员通过各种手段在全上海寻找到了林乐耕、吴仕森、施之敏、魏少庭、龚懋德、王渭熊、穆壮武7位在旧社会干过证券行当的老先生,年龄最大的90岁高龄,最小的也已65岁。银行将这些饱经沧桑的老人聚拢在一起,请他们讲述旧上海的证券故事。

此后,这种聚会延伸成了民间沙龙。每逢周六上午8:00,南京东路号的七重天宾馆,面对南京路的窗口边,都有一个固定的15人大桌子。老先生们一边喝早茶,一边用话筒为各方来的证券人士解疑、讲课。听众无须缴纳听课费,只需支付自己的50元茶资,即可与老先生们面对面切磋交流股票知识,少时二三十人,多时五六十人,气氛活跃而随意。老人们也在自己的名片上印着家庭地址、电话和“七重天”的沙龙信息。

尽管在旧上海即已见识、践行过股份制的这批老工商业者,并没有站在改革开放后股份制改革的最前端,但他们对证券市场的支持和助推,贯穿始终,并给其他大胆试水股份制的企业和股民提供了参考和激励。

香港实业家助沪首个合资企业改制

年10月,香港工商总会主席、纺织业大亨唐翔千,受父亲唐君远的嘱托和影响,主动提出希望与上海合资办厂,帮助上海毛纺业升级换代、走向国际市场。于是,年5月,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上海联合毛纺织有限公司诞生。唐翔千也被誉为“沪港合资第一人”。

年2月2日,上海联合纺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承销股票协议签约

年后,随着公司业务与规模的扩展,唐翔千多次在董事会上提出,要将联合毛纺正式发展成为控股集团公司。经与国家相关部委协商争取,公司于年成功改制为控股集团。年,正逢浦东发展之机,董事会听取唐翔千意见,欲将公司改组成股份制企业,公开发行股票。

然而,毛纺控股的率先上市之路却一波三折。上海外资委要求公司按原中外双方投资比例同比发行A、B股,年12月“联合实业”与“电真空”申请发行B股的报告上报北京,年7月,中央有关部门最终只同意了“电真空”一家B股试点。为庆祝联合实业成立10周年来沪的唐翔千,得知此事后非常吃惊,8月底直接上书中央与市府。时任市委统战部部长的毛经权主持召开会议,与有关单位协调,提出先发A股,有关B股的发行可再去北京争取的建议。最终,联合实业获准成为第二家B股试点企业。年2月,公司股票在A股上市,上证所出现上海第一家合资企业。

3个多月后的6月11日晚,联合实业二纺车间设备起火,媒体误报为毛纺厂大火,上证所警告要停牌。缺乏经验的中方人员致电请示在香港的唐翔千。唐要求通知交易所千万不能停牌,并立刻召开记者招待会说明实情,保留火灾现场,通知太平洋保险公司调查核实理赔。经唐翔千及时化解,起火事件不仅未给公司造成直接损失,且维持了股价稳定。

年3月,第一次年度股东大会召开,社会股东强烈要求10股送4股,并建议发起人股东可以按照公司现有分配预案执行。但董事会外方股东则坚持按照国际惯例、公平公正、全体股东同股同利的分配预案,即以10:3比例向全体股东送红股,其中资本公积金转增2股,以利润送1股并每股派发现金红利0.11元。股东大会被迫休会后,经多次社会股东座谈会,终于取得社会股东的理解,同年4月,股东大会复会,顺利通过原分配方案。此后,公司决定定期召开与社会股东对话的例会,从管理机制上完成了国企向合资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模式转换。

自“联合毛纺”诞生于上海、跨入股市后,中外合资企业在内地遍地开花。至年年底,家上市公司中,中外合资已超过家,源源不断地为中国经济注入资金、技术和活力,成为中国经济腾飞的一股重要力量。

党派人士和海归学者智力支持资本市场

民盟盟员厉以宁,因在年的一次全国性公开会议上提出要在中国推行股份制,而获得了“厉股份”的称号。董辅礽、萧灼基等其他经济学家、党派、无党派人士也呼应了厉以宁的这一倡议。

年12月5日,由时任民革市委副主委厉无畏担任会长的上海股份制企业(公司)协会成立,并于年登记注册更名为“上海股份制与证券研究会”。该协会自成立起,研究探讨国内外股份制与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践,参与、组织多次全国性和全市研讨会,协助政府宣传贯彻有关政策法规,以科研、培训、讲座、咨询、出版书刊等形式交流经验、培养人才、服务企业。

同为民盟盟员的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彪如,被厉以宁誉为“国内系统提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基本框架的第一人”。他作为我国国际金融学科的著名学者和创始人,也曾被邀请参加年12月2日在康平路市委小礼堂召开的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该会被称为“金融改革会议”,开了一整天,有引进外资银行、开办上海证券交易所两个议题,虽然对后一个议题颇有争议,但众人原则上都没有反对。正是在这个会上,确定了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

而海外,年年中,一群在美国金融领域进修、实践的青年学者,也已在小范围讨论、提议建立中国资本市场。其中包括:中国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中创”(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的总经理张晓彬,当时正作为中国第一个艾森豪威尔访问学者在美国学习访问;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的王波明,时任纽约证券交易所经济师;获美国杜克大学法律博士学位的高西庆,正在华尔街从事律师工作;在联合国纽约总部担任数年传译员,并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进修后的李青原,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访问学者。

此后,经过多方协调,这群青年学者先后回国,协力撰写、提交了相关的政策建议,并于年9月8日(一说为7月9日)参加了由国家体改委和人总行体改办主办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北京证券交易所筹备研讨会”。该会决定由人民银行总行牵头组建“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小组”,具体起草《中国证券市场创办与管理的设想》“白皮书”。小组8位成员多为“海归”或有欧美访学经历。

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的支持建议下,由“民间发起,政府支持”,康华、中信、光大、中经开、中农信等9家“中字头”官办信托投资公司,于年3月出资成立了以原小组为基础的“联办”——证券交易所研究设计联合办公室。

年年底,上证所筹备组成立前后,龚浩成曾向“联办”传达了希望他们帮助上海筹建交易所的意愿。但他最初接触下来的感觉,“联办”还是倾向于北京,对帮助上海建立交易所兴趣不大。他回沪后,担任“联办”理事长、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的上海老工商、民建代表人士经叔平,又来了上海三四次,和相关领导谈论证券交易所建在上海还是北京。交流时,龚浩成反复坚持应建在上海。经叔平慢慢接受了这一点,后明确表态证券交易所就由上海筹建。

在上证所的筹建设计中,也借鉴了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并到香港联交所等地考察,得到港交所及其资深证券从业者的帮助、启示和培训。证券交易所大厅的设计正是参考了一张香港联交所交易大厅的照片。敲锣开市,则是参考了纽交所。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级调研员、副编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