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证券日报
本报记者昌校宇
见习记者杨洁
今天(4月10日),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已满百天。
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大资管、大竞合的新格局已形成。
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的天里,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经历面值跌破净值、收益率为负等情况,投资者心态逐渐转变,市场对此的接受度也逐渐提升,银行理财已初步通过压力测试;券商在资管市场中,曾仅为“接手”信托作为通道意义的存在,而现在则是直接“下场”通过申请公募基金牌照等方面的竞争,参与资管新格局。
理财产品发行平稳
收益为未变选项
或许资管新规威力尽显,记者在走访中注意到,多家银行营业大厅内均在资料陈列架上摆放着如理财产品进万家、中国理财网介绍、投资国债安全理财等图册,作为投资者教育宣传资料使用。
在记者咨询理财经理过程中,他们无一例外还会事先提示,“当前已无所谓‘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了一年,我们的银行理财在去年年底就已全部转型。现在都是净值型理财产品,发行理财产品时没有明确预期收益率,产品收益用净值的形式表示,投资者根据产品的实际运作情况享受浮动收益。”某国有大行西单支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在理财产品风险等级方面,若此前无购买经验,建议首选低风险的稳健型产品。
另一家国有大行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据我所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银行就已不再销售或代销承诺保本的理财产品了。有很多投资者反应现在利率普遍较低,所以很多银行网点经理会推荐买定投。”
谈及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理财产品发行难易情况,多家银行工作人员均称,“正常发行”。
除走访北京地区外,记者还分别致电其他一二线城市的部分银行网点。对于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的需求变化,某城商行工作人员称,“收益”一直是未变“选项”,“从我接触的投资者来看,多数人购买理财产品比以往更慎重,会先以产品历史业绩表现作为参考,再选择时间周期相对短的产品。有些年纪较大的投资者不太能接受非保本的理财产品,会赎回部分进而转向购买养老理财产品,一是业绩较基准高,二是可养老用,此外选择定期存款产品的投资者也较多。”
“目前我行存款类的产品销售较好,三年定期、五年定期此前可随时办理,现在此类存款产品均已卖完;我行刚推出的国债产品也瞬间被秒空。”记者致电某股份制银行深圳支行时,工作人员如是说。
前述某国有大行西单支行的理财经理表示,她会建议客户做好分散投资,一方面做好长期配置,可选择能锁定长期利率的产品,另一方面可配置灵活取用的产品。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已满百天,银行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转型进程稳步推进,非净值型产品在到期之后将陆续出清,卸去历史包袱之后,银行理财将迈入新的征程。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全面净值化,带来三方面变化:一是投资者需求和选择之变。全面净值化后,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解和认识会有所调整,需求会发生一些变化;二是竞争格局之变,即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银行理财与公募基金、券商资管等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大资管、大竞合的局面形成;三是产品和管理之变,银行与银行系理财子公司须按照新的规范创设产品,按照净值化产品的规律开展管理。
理财规模较小银行
或退出市场
在打破刚性兑付的要求下,保本型理财产品自此退出市场舞台,开启全面净值化时代。在此背景下,今年3月份以来,受股债两市双双走弱影响,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面值跌破净值、收益率为负的情况。不过,就目前情况来看,银行理财已初步通过测试。
“可将此前的‘破净潮’看作是一个‘压力’测试。”杨海平认为,在此过程中,银行理财对产品设计、投研重点、净值管理、与投资者沟通、特殊市场环境的应对等进行全面思考与相应调整,且积累了经验。
持类似观点的明明同样认为银行理财初步通过此轮测试,“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转型就意味着净值会随着市场变化而波动,尤其是在摊余成本法应用严重受限,市值法估值成为主流后,这一现象更加突出。前段时间受多重因素影响,全球权益市场出现震荡,引发理财产品净值回撤,但回撤幅度基本都在可承受范围内,在市场好转之后产品净值也企稳回升。长期来看,不会影响银行理财的发展势头。”
在杨海平看来,未来银行理财应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