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扩张、资管新规与风险处置等多重压力下,今年以来中小银行密集“补血”态势不减,同时大行发债放缓也一定程度为中小银行“腾挪”出空间。
根据Wind数据,券商中国记者梳理近两年银行发行永续债、二级资本债和可转债情况(以下统计口径相同,简称“发债情况”)发现,今年以来银行发债规模约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20%,其中,第二季度发行规模较往年同期创下新高。
“上半年银行发债规模同比增加,主要贡献来自中小银行,反映出银行整体补充资本需求旺盛,尤其是部分中小银行。”宏观分析师周茂华告诉记者。此外,在多位受访人士看来,受到业务扩张需求、资管新规过渡期临近、潜在不良风险持续释放等因素影响,下半年银行发债补充资本的需求仍然较大。
二季度发债规模创新高经历了年净利润增长大幅回落、风险资产处置大幅提高,银行业发债补充资本的需求持续高涨。Wind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发债规模已达.7亿元,其中,截至6月24日,第二季度已发亿元,超过年、年同期水平,创下历史新高。
“从整体发行规模及各季度节奏看,今年与前两年相仿,市场整体平稳有序。”周茂华指出,今年上半年,银行发债规模同比增加,主要贡献来自中小银行,主要反映银行整体补充资本需求旺盛,尤其是部分中小银行。
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发现,上半年银行共发行资本补充债券61只,是去年同期的2倍,其中,城农商行发行数量占比超八成;从发行规模来看,国有银行较去年同期略有下滑,城农商行成为增长主力,截至6月24日发行.7亿元,占比接近三成,比去年同期增长.3%。
“城农商行等中小型机构在疫情期间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因其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因此更急需补充资本。”一位地方监管人士表示,过去中小银行受限于较为严格的发债条件,近期在高度重视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难题的监管导向下,这一情况有所改善。
周茂华也认为,与去年二季度不同,今年市场利率上升降低了大行发债意愿,同时大行发债放缓也一定程度为中小银行“腾挪”出空间。
永续债、可转债发行升温从发债类型来看,往年牢牢占据银行发债规模半壁江山的二级资本债,今年出现松动,永续债、可转债则在主体扩容趋势下逐渐升温。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银行发行永续债达亿元,占比超六成;发行可转债亿元,占比接近13%;二级资本债占比降至约23%。
近两年来,银行永续债的发行规模不断增加,并逐渐超过了二级资本债,这主要得益于越来越多中小银行的参与。年,银行永续债发行主体以国股银行为主,仅4家城农商行参与,年城农商行发行的永续债数量大幅增长至40只;今年城农商行发行永续债热度仍然不减,截至6月24日,已发行19只永续债,另有首次“尝鲜”永续债的洛阳银行将于6月25日开始发行,发行规模为20亿元。
此外,截至6月24日,有上海银行、杭州银行、苏州银行、南京银行4家城商行已完成可转债发行,超过年、年全年水平。
记者了解到,永续债与可转债各有优胜之处。从永续债自身特征来看,无固定赎回期限和相对较低的发行成本相对较低均更受中小银行欢迎,从供需两端来看,永续债发展时间不长,市场存量低于二级资本债。
同时,永续债自今年以来创新可转股型产品,相比于过去的减记型产品具有转股保护功能,降低了中小银行发行永续债的难度,有利于改善包商银行永续债全额减记造成的负面影响。
可转债则具备融资方式灵活、效率较高,融资成本相对低的特点,尤其是可转债完成转股可以补充银行最为急缺的核心一级资本。
中国(香港)金融衍生品投资研究院院长王红英进一步指出,可转债的发行升温也符合中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政策导向,其次对于投资人来说,可转债不仅可以为其提供固定收益,还有机会获得银行未来成长的股权收益,更具吸引力。
从监管批文和银行公告来看,银行下半年发行可转债、永续债的热度或将继续压过二级资本债。华泰证券研报统计,以今年上半年的监管批文来看,未来银行永续债发行计划预计不超过亿,二级资本债发行计划预计不超过.5亿。可转债方面,民生银行近期已针对亿元可转债发行回复监管部门二次问询,重庆银行、成都银行、兴业银行也在今年相继披露可转债发行预案,计划发行规模合计亿元。
中小行“补血”花样翻新“今年一个可喜的现象是中小银行发债补充资本渠道有所拓宽,这很有意义,相当于夯实了整体银行体系稳健发展的基础,能够提升中小银行整体抗风险能力和政策传导效率,增强金融服务小微民营企业等薄弱环节的能力。”周茂华告诉记者。
去年以来,中小银行资本补充问题成为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