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悄然弥漫喜悦的气息,与此相呼应,衔枚疾进,资本市场全面深化改革渐入深水区。
上证综指30年来首次将在7月22日“改制”;科创板的首条指数——上证科创50指数将在科创板上市一周年之后的7月23日正式发布实时行情;加快推出将科创板股票纳入沪股通标的、引入做市商制度、研究允许IPO老股转让等创新制度;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新三板精选层开板进入倒计时……科创板制度创新、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新三板推出精选层等全面深化改革等重大举措在陆续落地实施。
6月18日,在上海陆家嘴论坛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把这一系列改革称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切实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一个核心轨迹是从增量改革走向存量改革。
为科技创新服务
看向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贸易、投资、消费明显下降,供应链产业链遭遇梗阻,供需两端受挫。在这样一个特定困境下,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力颇有看点。
回顾历次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科技进步和技术革新是走出危机的根本所在。毋庸置疑,资本市场要主动积极作为,积极促进要素资源全球配置、支持产业科技创新。而站在更高层面看,在历史大洪流中,中国经济正在爬坡过坎,升级转型,方向正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中长期历史使命在“支持创新”这个支撑点上叠加共振时,对资本市场来讲,一个最为迫切解答的历史命题,就是以高效、便捷的直接融资渠道助力中国企业,特别是科创类企业发展。
从这一高度来看,就理解了监管机构近期在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密集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这是一套为实体企业,特别是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组合拳,是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行稳致远的重要举措。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锋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美国经济发展虽然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但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条是,科技类企业能够借力资本市场,迅速从0到1,并且在各自领域中占据全球领先地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科技水平、研发能力、市场空间和竞争力不比美国差多少,但是短板就在于,没有充分有效形成资本市场对这些科创类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度和广度:“如果我们补足了这个短板,中国经济必然能更上层楼。”
促进创新资本形成
聚集创新要素,实现生产要素有效配置,让创新活动和资源投入得到有效激励,这离不开金融“血液”和强大的资本市场。放眼全球,国际资本市场上,市值排名靠前的科技企业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全部依靠资本市场培育而成。
我国资本市场如何为创新服务?在陆家嘴论坛上,易会满提出,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机制优势,大力推动科技、产业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助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实现再连接、再优化、再巩固。
年11月,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宣示中国科技企业和资本市场进入相互成就的加速换挡新起点,也寄托了以增量改革带动资本市场存量改革的期望。
改革以问题为导向。我国资本市场的主要问题在于对创新型企业包容性不足。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一个增量改革。它作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一条扁担挑两头”。一头是支持有发展潜力、市场认可度高的科创企业发展壮大。通过改革,增强资本市场对科创企业的包容性,允许未盈利企业、同股不同权企业、红筹企业发行上市,进一步畅通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的循环机制,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引领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型。
另一头是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从中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借鉴成熟市场经验,在发行上市、保荐承销、市场化定价、交易、退市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的先试先行,并及时总结评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充分发挥了资本市场试验田的作用。科创板运行一年多来,开局良好,实质性增强了资本市场对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服务水平。
在陆家嘴论坛上,易会满表示,下一步,科创板要加快推出将科创板股票纳入沪股通标的、引入做市商制度、研究允许IPO老股转让等创新制度,抓紧出台科创板再融资管理办法,推出小额快速融资制度,支持更多“硬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发布科创板指数,研究推出相关产品和工具。业内人士分析,这说明科创板改革还将继续深入,科创板改革的每一步都暗含着资本市场改革的风向标和监管取向。可以说,科创板像是一座灯塔,为新经济指引方向,以资本的力量,培育“硬科技”,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试点注册制是科创板改革最大的制度突破,处在资本市场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也是以增量改革带动存量改革的关键一招。当下,科创板试点注册制的成功经验在创业板推广,由此,资本市场增量改革迈入存量改革。
创业板推行注册制,是在存量板块推广注册制积累经验,为了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对创新创业企业的包容性,突出不同市场板块的特色。创业板将主要服务成长型创新创业企业,支持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深度融合。
此外,新三板即将精选层开市,并实施直接转板制度。由此,新三板向上联通沪深交易所,向下承接区域股权市场或私募股权投资标的,为其提供退出渠道,使得新三板与沪深交易所错位发展,适度竞争。
证监会还表示,将在及时总结评估科创板、创业板注册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稳步在全市场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完善基础制度红线贯穿
今年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应对疫情冲击的政策合力更强,效果更明显。资本市场实现了常态化运行,重点领域风险呈边际收敛,市场韧性明显增强。外资总体保持了净流入。
成绩很亮,挑战也大。下阶段,全球流动性充盈甚至泛溢是大概率事件,各主要金融市场将可能共同面临“资产荒”的挑战,优质上市资源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我国资本市场还要有更多的担当,要继续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增强中国资本市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
与此同时,站在资本市场发展的战略高度看,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一以贯之的一个红线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资本市场在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中发挥重要枢纽作用,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要义是健全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
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副会长安青松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表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首先要加强权益保护的法治化保障。
近期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以及新颁布的《民法典》和新实施的《证券法》,将进一步补齐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短板,为促进资本市场的权益保护提供了根本性法治保障。
其次是贯彻落实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原则,加快健全包括市场的产权、准入、竞争和退出等基础制度;建立统一的资本要素的定价交易市场,推动证券市场在资本要素市场中起到定价标杆、交易典范和诚信模范的作用;强化经济内循环,打通外循环,提高产业链的安全性、自主性、主导性。
第三,要坚定不移推行市场化改革。“建制度、不干扰、零容忍”9字方针,既指明了市场化改革的问题导向,也突出了增强市场契约的价值导向。安青松表示,存量改革往往牵一发动全身,旧制度影响容易反复。只有落实好9字方针,才能回归本源,找准市场经济本质,明确制度建设的方向,推动破解路径依赖的难题。
可以预见,随着资本市场生态的进一步优化,随着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机制效率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张开双臂,热情拥抱科技创新,不仅为大、中、小型的优秀科创公司进入公开市场融资提供多元化渠道,也为创投资金引入多元化退出渠道;不仅完善私募投资和创业投资退出机制,还用市场化的方式,为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定价,使得科技创新之火更旺、实体经济“血脉”更畅,为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