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募抢滩万亿FOF市场证券市场周刊

私募基金的快速发展,是其同时满足了监管部门及市场两方面需求的结果。

本刊记者易强/文

面对FOF市场的巨大机会,私募基金既兴奋,又有些焦虑。

兴奋的是,未来几年,这个市场将迅速发展,规模将数以万亿元计;焦虑的是,由于相关监管政策的约束,它们可能会错失部分良机。

这是在日前举行的“中国FOF行业发展研讨会”上,与会私募基金代表们试图表达的信息。

在国内资产管理行业中,私募基金的权重已不容忽视。

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的数据,私募基金的管理规模在年已经首次超过券商资管(年末分别为14.08万亿元和10.83万亿元),成为仅次于公募基金(14.77万亿元)的角色;而且,从发展速度来看,不排除未来有挑战“一哥”地位的可能。

截至年年末,国内资管行业总规模约58.99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19.89万亿元,排在首位,私募基金16.96万亿元,紧随其后,券商资管8.55万亿元,位列第三,三者占比分别为33.72%、28.75%和14.49%。年至年年底,私募基金所占权重依次为19.77%、20.72%、25.24%和26.96%。

关于私募基金在FOF业务上的焦虑与诉求,监管部门会做何种考虑及回应将牵动市场——主要是财富管理的需求端及同业——的神经。

根据Wind资讯,截至3月29日,市场上的公募FOF基金有只,资产净值合计.70亿元。另据中信证券研究部提供的数据,目前私募FOF的规模约在亿元左右。

市场波动性上升

尽管年10月国内即成立了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公募FOF基金,但私募FOF问世的时间更早,北京明晟东诚私募基金管理公司(有限合伙)创始人徐刚年年初提出的一个观点是,“年真的有可能是中国FOF的元年”,“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是天时的配合,市场高位波动,一改过去两年单边上涨的行情……FOF这种品类对大家的投资体验是非常好的。”在日前举行的“中国FOF行业发展研讨会”上,徐刚在开场白中解释道。

明晟东诚是这次会议的组织者。尽管公司年11月才成立,但因其创始人及股东是徐刚、王亚伟、林利军等圈内大佬,且主要专注FOF业务,因此,公司一经成立,即成为私募FOF圈的领头羊。

截至3月29日,年以来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创业板指的波动率(年化)分别达到19.38%、32.85%和44.42%,甚至超过“新冠疫情”冲击最严重的年(分别为19.62%、24.24%和28.47%)。年年初至年年底,三大股指的波动率(年化)分别为16.16%、20.35%和23.17%。

同时,资金对公募FOF认同感上升。截至3月29日,年一季度成立的公募FOF基金有6只,发行规模合计.15亿元,平均发行规模是24.36亿元,是自年四季度同类基金问世以来发行总规模及平均发行规模皆排在第二位的季度;年四季度成立了6只同类基金,发行规模合计.36亿元,平均发行份额27.73亿元。

年度数据方面,-年,公募FOF基金的发行规模分别为.36亿元、58.84亿元、.86亿元和.94亿元。

换句话说,年一季度成立的公募FOF规模超过年全年,超过年的半年,接近年的半年。

遗憾的是,以上只是公募FOF数据,同期私募FOF的发展情况尚不清楚。

不过,正如徐刚所言,如果“年和未来几年的市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得到进一步确认,FOF基金迎来大机遇被认为是大概率事件。

国内潜在需求巨大

而且,“市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并不仅限于股市。华软新动力资产董事长徐以升在演讲报告中称,在目前所处的宏观金融周期中,传统增长模式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下降,债券资产违约率上升,信用风险加剧,“甚至包括一些3A级资产都开始出现这样的问题”。其结果是,银行与保险等资管机构的资产配置不得不从“传统资产”扩展至“传统资产+另类资产”,这为FOF——一种以“多资产多策略”为特征的“另类资产”——提供了发展机会。

除了“市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明晟东诚高管任波认为,其他一些因素的存在也正在刺激国内FOF的潜在需求。

供给端方面,以科技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快速增长,将带来优质权益资产的增长,而A股注册制改革的稳步推进,能够让这些优质资产快速进入市场流通,成为FOF基金的底层资产。

与此同时,作为FOF基金的投资标的,公募、私募基金的品种已极大丰富,存续公募基金数量达到只,私募基金数量更是超过10万只(截至1月底,据中国基金业协会);而且,基金的投资策略也日趋复杂,这使得基金投资的专业门槛越来越高。

需求端方面,随着中国人均收入迈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居民资产配置将转向金融资产。根据HaverAnalytics的研究数据,在美国,金融资产占到居民财富的70%以上,中国则不足30%,甚至不如印度尼西亚(45%以上),“这意味着,未来证券资产将经历下一个快速发展期”。

此外,利率下行的长期趋势下,机构资金将加大对风险资产的配置;刚兑的打破、退市政策带来的投资风险,以及资产定价效率的提升,使得风险分散和收益多元化的需求——“多资产多策略”的资产配置需求——更强烈。

市场机会数以万亿计

关于FOF市场的发展空间,明晟东诚提出的愿景是:“争取在年把整个FOF行业做到证券类资管AUM的10%。”

如前述,截至年年末,资管行业总规模约为58.99万亿元。也就是说,按照明晟东诚的愿景,到年,整个FOF行业的规模应该不低于6万亿元。“我们相信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作为“中国FOF行业发展研讨会”上唯一发言的来自公募基金的代表,民生加银基金副总经理于善辉认为,未来三到五年的时间里,FOF规模有可能做到1万亿元,即目前公募总体规模(20万亿元)的5%左右。截至一季度末,民生加银的公募FOF规模为.14亿元,在基金公司中排名第一。

横琴淳臻投资管理中心总经理刘辉则认为,未来各类FOF的总规模“应该是几万亿”,“我前几年看过UBS(瑞银)的一个报告,它预测未来十年中国高净值客户对FOHF(FundofHedgeFund)市场的需求有1万亿美元。”

作为一个有15年信托从业经验的投资管理人,刘辉坦言,他的目标客户“就是过去三五年买过信托的客户,不管是个人还是机构”。他正在考虑的事情是,未来几年,目前存量高达二三十万亿元的信托计划陆续到期后,这些客户是不是有可能将部分资金投资到FOF产品上。“这种需求量是巨大的,关键是我们怎么做到。”

从代表的发言来看,与会几家私募基金都希望用自己的“专注”与“专业”打动目标客户,它们都以FOF为主业,尽量做到细分目标客户,在投资策略方面,也尽量体现自己的特点;但与会代表皆强调FOF的“定制优势”,即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产品和投资策略。

监管约束

关于国内FOF行业的现状,明晟东诚指出,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潜在需求大,有效供给少,因此导致市场对FOF的认知也存在偏差,供求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其二是独立FOF管理人少,兼营FOF的机构多,难免在投资上需要平衡内外关系,影响投资行为的独立性;其三是被动式FOF多,主动管理FOF少。“许多FOF产品局限于投资单一类别资产,偏重于被动组合和基金选择,在资产配置方面提供的附加价值较低,客户体验欠佳。”

在监管政策方面,与会代表们提出,希望能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以便更有效地满足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

代表们的焦虑主要有两个:其一是,由于私募基金仍然没有被认定为持牌金融机构,因此被很多机构排除在合作名单(白名单)之外;其二是,资管新规有关“多层嵌套”的规定,可能会约束FOF市场的发展,“母基金天然就多了一层嵌套,更加缺少产品设计的灵活性,难以与理财资金对接”。

“(希望监管部门)出台鼓励FOF的政策措施,引导基金行业专业化、机构化、长期化,着重培育独立第三方FOF管理人,不光是持牌金融机构……制定行业的发展基本规范,包括投资者标准、关联交易、杠杆率、投资集中度……最后如果有可能的话,出台一些税收和费率优惠,鼓励投资者长期投资,包括双重收费的问题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