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东北证券,邓利军、杨正旺)
1.虚拟人是什么?
1.1.虚拟人定义—多重人格特征的综合产物
虚拟人是技术手段实现的具备多重人类特征的综合产物。虚拟人指存在于非物理世界中,由计算机图形学、图形渲染、动作捕捉、深度学习、语音合成等计算机手段创造及使用,并具有多重人类特征(外貌特征、人类表演能力、人类交互能力等)的综合产物。市面上也多将其称为为虚拟形象、虚拟人、数字人等。
1.2.虚拟人分类—文本驱动、AI驱动、虚拟IP驱动和虚拟分身
按照虚拟人下游应用场景,虚拟人可分为服务型虚拟人和身份型虚拟人。按照运营方式,又可进一步细分为文本驱动型、AI驱动型、虚拟IP和虚拟分身。
1.2.1.服务型虚拟人—文本驱动和AI驱动
服务型虚拟人强调“替代”真人,按照交互程度可以将服务型虚拟人的主要功能分为文本驱动型虚拟人和AI驱动型虚拟人。1)文本驱动型虚拟人旨在减少标准化内容的制作成本或提高真人曝光度。文本驱动型虚拟人只需输入文字即可完成视频制作。虚拟人和用户之间没有互动或互动较少,更多的是由虚拟人向用户单方面进行信息传输。目前该功能主要应用于新闻播报、产品说明、政务客服等说明性内容和导航导览、展览介绍等简单交互性内容。未来提高问答的转化率是服务型虚拟人该功能的主要发展方向。
2)AI驱动型虚拟人主要针对细分场景提供顾问、关怀、陪伴、事务处理等服务。用户通过文字或语音与虚拟助手进行实时对话,虚拟助手会在一问一答中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该方案可深度赋能文博、医疗、政务服务等领域。随着XR或全息投影的发展,具有具体形象的Al助手将具有较大应用潜力。同时,AI智能语音技术伴随着人工智能、智能手机等高成长行业的发展,技术迭代迅速,技术成熟后或对服务型虚拟人的发展带来较大推动。
1.2.2.身份型虚拟人—虚拟IP和虚拟分身
身份型虚拟人强调“创造”虚拟身份。从创造目的角度可以将身份型虚拟人分别虚拟IP和和虚拟分身。1)虚拟IP可以满足IP运营、打造、立体化的需求。虚拟IP在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对应对应真人,其外貌特征、基本人设、各类偏好、背景信息等均由人为设定,具体包括原创IP和基于文本、漫画、游戏、企业创造的IP,虚拟歌姬、虚拟UP主、虚拟主播、超写实KOL、品牌虚拟IP等均属于这一范畴。2)虚拟分身是为真实的个体创造“第二分身”从而参与虚拟世界。不同于QQ秀等平面形象,虚拟形象可以反映用户的外貌、表情、语言、神态等多种要素,比平面形象更加完整、立体,并且给用户带来的参与感更强。在Metaverse概念下,虚拟人将作为用户在虚拟世界的虚拟分身参与虚拟活动和社交。目前部分厂商正在搭建能够为用户提供个人虚拟形象的平台,虚拟形象可代表用户参加到VR游戏、VRChat、内容工具等,典型代表是Meta的虚拟会议平台Workrooms。
1.3.虚拟人发展历程—技术驱动为主,虚拟IP最早落地
虚拟人的发展史就是技术的发展史。虚拟人的发展历史与制作技术的进步高度相关。CG技术和AI的发展贯穿了虚拟人至今的发展历程。1)20世纪80年代,手绘萌芽阶段。该时期内虚拟人诞生,最早在日本以虚拟歌姬的形式诞生,制作形式以2D、3D动画为主。同期,虚拟人开始涉足电影行业,影视虚拟人由化妆演员和手绘实现;2)21世纪初,CG探索阶段。该时期内CG和动作捕捉技术兴起,虚拟人开始加速应用到影视行业,国外的初音未来、《指环王》里的咕噜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产物。但虚拟人表现形式仍较粗糙,且以2B端影视应用为主,因此应用没有得到更广泛的推广;3)-年,AI初级阶段。深度学习算法的进步带动了虚拟人行业的发展,各种应用开始落地,服务型虚拟人的应用发展迅速;4)年以来,技术全面提升。随着元宇宙概念的升温,资本加速进入虚拟人市场,促进了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场景的加速探索,服务型虚拟人和身份型虚拟人的应用全面落地。整体来看,虚拟人的发展主要由技术驱动,可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