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自主核心技术营造一片沃土
——科创板一周年回眸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年第14期)
年11月5日,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
年7月22日,科创板正式开市,首批25家企业上市交易,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新时代拉开序幕。
一年间,IPO多达家,占了当年A股总量的46%;所有IPO公司都来自六大高科技行业;10倍股频频出现,高价股占了A股总数的近30%;19天的最短过会纪录,近十年来A股规模最大的IPO;无一家跌破发行价;诞生多位身家过百亿的科技创业者……
一年间,科创板凭借其首开先河的注册制、包容的上市标准等制度创新,成为A股市场最火最热的明星板,给资本市场、创业者和投资者不断带来突破和惊喜。
中国版纳斯达克初长成。
科创板速度、科创板奇迹,彰显了顶层设计对于推动资本市场历史性变革的决心和意志,顺应了科技创新突破的迫切市场需求。
早在年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
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再次强调,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
目前,一些中概股科技巨头也在选择回归科创板。未来,科创板在国内A股市场甚至在全球资本市场,都将会拥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把宝贵的上市资源向科创板倾斜
——科创板IPO数量占了A股的半壁江山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吕江涛谢玮
今年以来,相继有9家尚未盈利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这在A股市场30年来是从来没有过的,甚至在全球市场也是不多见的。与此类似的,最为广大投资者所熟知的市场,就是美国的纳斯达克。
一年前,科创板横空出世;一年后,一个中国版纳斯达克初具雏形。
一年的实践证明,科创板提供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上市的平台,是为拥有核心技术的高科技企业量身定制的大舞台。科创板全方位的制度创新,不仅让尚处于亏损期的企业也可以上市融资,还同时包容了红筹企业、差异表决权企业、VIE特殊架构企业等在旧有标准下无法在A股上市的企业。
在科创板独特的包容制度下,一批按A股原有标准无法上市的科创公司终于“显山露水”,收获了来自资本市场的热情拥抱。在这里,它们得到了宝贵的发展资金,特别是成长初期的所需资金,获得了合理的估值评价,并得到了市场的尊重,正在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一支潜在主力军。
注册制高效:科创板IPO占A股总数的46%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科创板最大的制度创新是注册制。
注册制是A股市场设立30年来首次使用,也正是注册制这一制度性创新,让科创板设立第一年,就成为国内资本市场的明星。第一年就完成IPO家,创下了A股市场最高纪录(主板第一年IPO:沪市8家、深市6家;中小板第一年IPO46家;创业板家)。
据中金公司统计,科创板已成为A股IPO的主力军,自去年7月份以来,科创板新股占比高达46%。目前,科创板发行储备企业还有家,预计全年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有望达到~家。
如此高效率,离不开注册制的保驾护航。
在过去的核准制下,不仅IPO门槛畸高,而且审核效率低下,排队可长达两三年,尤其是实质性审核犹如“选美大赛”,门槛在“海选”过程中就不断被人为推高,这使得IPO批文(行政审批)成为资本市场最稀缺资源,一文难求。
而在科创板注册制下,IPO审核不再是证监会审核,而是改由上交所负责审核,证监会负责注册。在科创板注册制中明确规定,上交所IPO审核周期不超过3个月,证监会在20个工作日内对发行人的注册申请作出同意注册或者不予注册的决定。
因此,一家企业的IPO申请,理论上最短可在4个月内完成审核及注册。周期大幅缩短,极大地提高了IPO效率,也极大地降低了IPO成本,让IPO批文变得不再稀缺,是注册制包容性的最重要体现。
对于科创板试点注册制,实际上就是要回答3个问题:审不审,审什么,怎么审。对于“审不审”,市场各方的争议最小,普遍的、主流的观点是注册制也要审。在审核环节落实“以信息披露为核心”。
具体到“审什么”,就是审信息披露的合规性(法律属性),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投资属性)。在证监会和上交所的共同努力下,注册制审核并未简单抛弃核准制下对信息披露真实、准确、完整等合规性要求。同时,更加注重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从信息披露充分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的角度予以切入。
例如,江苏北人(.SH)曾在审核过程中被媒体质疑,公司累计经过4轮问询。问询中,上交所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