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张赛男上海报道
6月10日,科创50指数报.85点,收涨2%,自4月27日低点以来,已反弹超2成。
科创50指数汇集了中芯国际、康希诺、大全能源等一批处于“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基本面稳健向好,板块压舱石作用愈发显著。
但需要注意的是,下个月,科创板迎来三周年的同时,还将迎来.9亿元规模的解禁。这将是年解禁市值最高的一个月,而限售解禁后的减持压力则是市场担忧的核心问题。
科创50率先反弹
科创50的反弹,基本面向好是前提。
从年年报及年一季报来看,科创板营收和净利润均高于其它板块,成长性较好,具备反弹的基础。
年,科创板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8,.54亿元,归母净利润.41亿元,其中科创50指数成份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归母净利润.04亿元,同比增长76%,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占板块整体42%和51%,发挥了板块“中流砥柱”作用。
年开年延续高增长态势,年一季度科创50指数成份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90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归母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大全能源、纳微科技等9家公司净利润实现翻番。
从估值角度看,科创50指数4月最低点时只有30倍。经历大幅调整后,有近4成的科创板个股股价低于发行价,科创50指数从高位调整几乎腰斩,估值也处于历史低点,中长期配置性价比凸显。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疫情逐步改善,叠加美债利率显著回落、来自海外的扰动缓和,市场对风险的偏好在慢慢修复。
从资金流动上看,华鑫证券认为,本期科创50指数领涨A股宽基指数,主要原因是增量资金的净流入边际上行。从历史数据来看,成长风格拔估值离不开充裕的增量资金,而科创50对于增量资金的敏感度更高。本轮科创50的估值抬升将取决于后续增量资金能否突破或延续当前的净流入幅度。
亿解禁洪峰即将到来
尽管科创50指数反弹迅速,但7月科创板将迎来一波解禁高峰,规模达到.9亿元。有投资者担忧,解禁后股票供给增加,科创板个股走势可能承压,科创50指数运行也会受到影响。
相较于6月只有亿元的解禁规模,7月科创板的解禁规模确实扩大了数倍。
个股方面,澜起科技(.SH)、中微公司(.SH)、中国通号(.SH)、杭可科技(.SH)、南微医学(.SH)、西部超导(.SH)、华兴源创(.SH)7家公司的解禁规模排在前列,解禁市值均超过百亿元。其中澜起科技解禁规模超亿元,中微公司、中国通号超亿元。
究其原因,今年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就是科创板“三周年”,这意味着首批上市企业将在今年7月开始迎来“三年限售股”(即控股股东和实控人自股票上市之日起三年内不得转让首发股份)解禁高峰。
据浙商证券统计,年首批“三年限售股”解禁规模约为亿元,占比为43.6%,其中7月是阶段高峰,规模达亿元,远超今年其余月份;“一年限售股”(即其他股东自股票上市之日一年内不得转让首发股份)解禁规模为亿元,其中8月解禁规模最大,达亿元。
有部分市场观点认为,原始股东在解禁来临前有动力拉升股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期科创50指数的走强。但后续潜在的减持压力,也成为扰动市场信心的因素。
从A股历史来看,解禁高峰并不会导致市场大跌,解禁后的减持行为也并不一定发生在当月,当前科创板叠加多元化的减持方式也有助于缓解压力。
但有受访者认为,如若解禁比例过大,短期可能在心理层面上会对股价走势形成一定的压制,解禁前心理冲击有可能高于实际减持效应。
而就与和行业指数的关联来看,有机构观点表明,解禁潮与指数涨跌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大,限售股大规模解禁对个股股价或许暂时有影响。根据创业板以往解禁高峰前后的经验,大股东在解禁后减持意愿并不如市场预期那么强烈。对于科创板而言,估值、盈利等基本面因素才是其未来能否持续走强的关键。
(作者:张赛男编辑:朱益民)